朱广权:从幕后播音员到国家级“段子手”,他经历了些什么?

2022-01-08 16:52:58 来源:群星时光铺

提到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很多观众一定会想到他的出圈金句,

作为央视《共同关注》的主持人,朱广权本应是严肃沉稳的代名词,

然而2017年回应网友过年为何不放假的疑问时,

朱广权不假思索回应的金句却让他的形象立刻亲民了,

一个国家级段子手的形象呼之欲出。

这一期新闻节目播出之后,《共同关注》爆火,朱广权也火出圈了。

朱广权在新闻中频频爆出的金句吸引了生活枯燥沉闷的成年人,

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调侃天气的炎热,

用改编的诗句提醒人们天冷时记得加衣,

用夸张的修辞描述冬天在南方的人们怕冷不肯出被窝的窘态;

朱广权的段子也强烈地吸引了正在读书的学生们,

他用一组押韵的排比句调侃学生

经过一个假期后将所有学科内容都抛到脑后,

让广大学子们感同身受,

他改编绕口令来刻画体育赛事的紧张激烈……

新颖奇特的构思、精确生动的语言

让朱广权的播报吸引了大批粉丝,

可同时也为难了手语老师。

朱广权的这些段子通常都是有感而发、脱口而出的,

现场直播的特性让手语老师经常来不及思考和比划。

对此,朱广权以玩笑化的语言跟手语老师表示友谊第一,

私底下,则会提前将自己的稿子交给手语老师看,

跟手语老师提前交流和沟通。

尽管如此,朱广权播报新闻时瞬间爆发的灵感

还是会为难到老师们,没错,就是老师们,

由于朱广权天马行空的语句,已经换了好几位手语老师了。

然而朱广权作为第一次吃螃蟹即以段子的方式播报新闻的工作者,

的确为央视新闻的广受好评和欢迎做出了贡献。

那么,朱广权脑子里的段子究竟是源自何处?

他灵活多变的语言特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还得从朱广权的生平经历说起。

朱广权是东北人,1979年出生于吉林,

朱广权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早在朱广权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就经常听音乐做胎教,

朱广权出生后,父亲经常读儿童绘本中优美的文段给他听,

因此,朱广权早早地就听得懂别人说话,七八个月大就会开口叫人,

再大一点,父母会教授他简单的唐诗宋词,

令父母惊喜的是,教儿子读几遍,他就可以呀呀地背诵出来,

这给了父母无限的动力,教授热情更大了。

在朱广权上幼儿园时,父母经常会买儿童读物给他阅读,

渐渐地,朱广权认识了许多字,

这为他上学后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学期间,朱广权语文成绩特别好,

每次写的作文更是老师信手拈来的范文,

这让朱广权渐渐有点飘了。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朱广权从小开始一直就是优秀的,

没有经历过挫折,自然没有形成平和谦逊的心态。

他的这种心理却被父母轻易捕捉到,

父母经常告诫朱广权,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不要骄傲。

在父母潜移默化地教育下,再加上朱广权年岁渐大懂事了,

他慢慢改变了容易骄傲的毛病。

朱广权的父亲喜欢看书,家里藏书颇丰,

从历史到哲学,从政治到伦理,

从天文到地理,各形各色,种类齐全。

朱广权也养成了阅读习惯,

家里的书能看懂的他基本都会翻出来看,

不计种类,不嫌厚重,

一字一句的阅读造就了他浩瀚的知识库存。

由于经常阅读,朱广权的视力下降严重,

父母一度禁止他看课外书,

然而,就像禁止人吃饭一样,

阅读就是朱广权的精神食粮,怎么可能禁得住呢?

明面上不读,私下里朱广权还是照读不误,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最后,朱广权不得不承受戴近视眼镜的恶果。

大量的阅读使朱广权知识面变得广阔,

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比其他同学更深刻,

朱广权也亟待分享自己这些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

恰好,读高中时,学校广播室要招播音员,

朱广权兴奋地报了名,

经过一系列的淘汰和筛选,朱广权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被录用。

从此,每天早自习,朱广权都会准时到播音室报到。

朱广权会在一曲舒缓的歌曲之后,开始自己的播报,

有时候是对学校琐事的纪录,有时候是消息通知,

有时候是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还有时是分享身边的轶闻趣事,

朱广权慢慢地发现,自己竟然特别喜欢坐在播音室播报新闻的感觉。

在播音室里,自己就是这方天地的主人,

朱广权可以自由地在这方天地里展示自我,分享身边事,

谈自己的看法,聊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朗诵发人深思的美文,

总之,朱广权就是校播音室里的灵魂人物。

这不代表朱广权就无视其他播音员,

而是他是播音室里的活跃分子,

无可否认,这段播音经历成为他

后来坚决想入播音行业的一粒火种。

很快,高三的学生们面临高考,

选择报考哪所大学让同学们头疼不已,

但是朱广权心中已经有了目标,那就是中央传媒大学,

这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母校,也是朱广权冲刺的目标。

与其他学校和专业不同的是,要考中央传媒大学的播音系,

除文化课分数达标,还要专业课分数达标。

朱广权在高考中文化科目取得很高的分数,

没想到,却败在了专业课上,

朱广权没能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但由于他文化科目成绩非常好,是有机会调剂到其他大学的,

然而朱广权却破釜沉舟地想要复读,

父母心里很不情愿,毕竟复读有风险,

谁知道第二年高考又面临什么情况呢?

父母终究拗不过儿子,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朱广权总结专业课中自己存在的失误,

专门对自己的东北口音进行了纠正和改变,

他跟着磁带逐字逐句地纠正自己的字词发音,

经常拿着文稿反复诵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朱广权刻苦训练下,

他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

完全听不出口音,也不存在误读情况,

并且在1999年的高考中,朱广权闯过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考取了中央传媒大学播音系,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在大学读书期间,朱广权也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刚入学,他就为电影《狮子王》配音,得到同学们的羡慕和点赞。

朱广权在校期间努力勤奋,几乎每年都可以拿到奖学金,

这样优异的成绩自然得到老师们的器重和认可,

2003年,朱广权毕业后,就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央视工作。

初来乍到,朱广权并没有上镜的机会,

他被安排到播音部门,担任幕后播音员的工作。

在此期间,朱广权将播报零失误作为自己的目标,

努力专研播音知识,提升自己的播音能力,

为后期他从幕后走到幕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果然,2006年,朱广权开始主持《国际时讯》节目,

这档节目是夜间播出,观众较少,

朱广权却一点都不掉以轻心,反而十分珍视机会,

他第一次走到幕前,难免紧张,

为了克服紧张情绪,朱广权会提前反复试练稿件,做到有十足把握,

这让他在主持期间基本没有出现播报瑕疵。

2008年,朱广权被调到中午主持《新闻30分》,

这是领导在培养他,也是对于他播音主持能力的认可。

一年后,央视新创设了一档全天候新闻播报节目——《新闻直播间》,

业务能力娴熟的朱广权则被调了过去。

2011年,朱广权来到了晚间18点的新闻资讯类节目《共同关注》,

开启了自己长达10年的主持工作。

朱广权在这档节目中一直都是沉稳和内敛的,

直到2017年的那次意外爆金句,

观众们才看到他幽默和活泼的一面,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朱广权在播报新闻过程中频频爆出金句。

当然朱广权也曾经说过,新闻播报毕竟是件严肃的事情,

迎合当代观众的口味也需要适可而止,

爆金句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播报新闻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

其内核依然是一语中的、严肃认真的,

所有金句实质上都是以幽默的外表反应真实的事件,

其根本目的是让观众们爱上看新闻,

让新闻播报也可以赶上时代变化的潮流,

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受众群体。

不得不说,朱广权是个非常理智而聪慧的人,

他对爆金句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正是对职业的清晰认知和自身独特的性格魅力,

朱广权曾受邀参加了央视许多的综艺节目,

表演脱口秀、主持跨年直播晚会、演唱歌曲……

各种形式的节目都难不倒朱广权,

就像读书时代那样,他依然是那个多才多艺的少年。

如今的朱广权马上43岁了,

他的私人感情却始终是个谜,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护隐私,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的婚恋情况。

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广权又在节目爆金句了,

所以,大家快去围观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