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一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会赶回去

2021-09-08 09:15:53 来源:颜夕趣史

引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风俗习惯,几千年过去了,现在依然存在,并且一直被人们所铭记。

说起习俗,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春节。之所以会第一时间想到春节,大概是因为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了。在除夕的晚上,团圆饭是并不可少的。在有些地方,如果有家人的确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办法在除夕晚上回家吃饭。家里人都会将家里多的碗筷都拿出来,这样做的意思就是表示他们都已经回来吃饭了,并且将多的碗筷摆出来也有人丁兴旺的意思。

除了团圆饭外,守岁也是除夕当天十分重要的一个习俗。大家聚在一起熬过夜晚12点,才各自回房睡觉,如今已经是很多家庭除夕当晚的重要活动了。守岁这项习俗,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能比较困难,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那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而春节期间的习俗,在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没到来的时候,就已经早早地开始了。

打扫卫生,大概是大家对春节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活动了。在童年时期,大家肯定都有过大早上被妈妈叫起来打扫卫生的经历。并且,还要跟着妈妈去超市买年货,一买就是一大堆,大包小包带回家。也正是因为春节的习俗众多,人们可能才会对这个节日如此印象深刻吧。在城市还没有禁止放鞭炮的时候,大年初一这一年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一响就是一整天。小孩子还会去买炮仗,点燃了就跑,这个场景好不热闹。

但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今很多城市都是不允许放鞭炮的,城市本来排放的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就多,并且绿植覆盖率并不高。再加上放鞭炮所带来的烟雾,很容易会造成空气污染。因为不能放鞭炮,让那些一直在城市里过年的人觉得少了很多的年味。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春节期间还是可以放鞭炮的。

并且,可能因为居住在城市里的原因,有一些习俗都已经不见了,只有农村还保留了下来,比如踩岁。踩岁,是指除夕晚上,孩子们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后,要到屋外的芝麻秸上踩上几脚,踩得噼啪作响。像踩岁这样,农村依然存在,但城市没有的习俗还有很多。但习俗,因为地区的不同,每个地方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差异。

但在农村,有一个习俗倒是几乎每个地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喜事不帮忙,白事无论多远都会赶回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现在人们办喜事大多都是在酒店办了,酒店里的人几乎都把事干了,自然就没有来参加酒席的人帮忙的份了。一些农村地区可能不会去酒店办喜事,可能就是把大厨请到家里来,然后在家摆几围酒席。这样的酒席一般比较简单,自己家里人多的话都能忙得过来,不需要客人帮忙。

但白事不一样,白事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现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是采取土葬的方式。这样一来,平整山路、抬棺上山等等事宜都需要人帮忙,仅靠家属是忙不过来的。村里一旦有一户人家要办白事了,村里的村民都会来帮他们操办事情,哪怕他们前一天还因为某些事情发生了争吵。

村民们会来帮忙,一是因为人们都是尊敬死者的,来帮忙也是情理之中的。最重要的是因为要互帮互助,办白事是每家每户都不可避免的。如果这次自己不帮别人的话,下次轮到自己家要办白事了,可能自己家的白事就没有人来帮忙了。因此,喜事可以人不到礼到,但白事就需要人到了,不管多远都会尽量赶回来。

结语

喜事不回去,白事无论多忙都要赶回去的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在农村常见,在城市也是很常见的。其实,喜事、白事帮不帮忙,就如同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一样。锦上添花固然好,但雪中送炭更能患难见真情。在你好的时候,给你锦上添花的不一定是真朋友,但在患难的时候给你雪中送炭的一定是可以托付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靠锦上添花来维系的。在办白事的时候,愿意放下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赶回家中去帮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遇到这样的朋友,一定要学会珍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