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抄袭火出圈,这顶流糊的不冤

2021-08-23 23:02:31 来源:你好吴所畏

说件旁友可能不知道的事,《中餐厅》第五季开播了。

不仅播了,还播了好几集。

与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选角不同,开播后显得平淡不少。

这一季的《中餐厅》延续了上一季“可移动餐厅”这个设定,把豪华游轮换成豪华房车,在为期21天的时间,在长沙、桂林、海口三站用房车旅行的模式发扬地域美食。

常驻嘉宾也是突出一个不按常理出牌,除了“我要我觉得”的黄晓明,还有暴脾气的宁静,新晋95花周也,甜野男孩丁真,华为二公主姚安娜,就连飞行嘉宾也是顶级流量龚俊。

超强IP加上顶级流量阵容,结果豆瓣4.6,再一次刷新节目最低评分。

蝉主瞅了一眼评论,骂的那叫一个“百花齐放”。

夸的基本千篇一律,大部分的好评都集中在两大流量担当:

龚俊和丁真的身上。

其中高赞好评居然还是“拿人手短”……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一代下饭神综的《中餐厅》怎么变成这样了?

01

不会做饭《中餐厅》

到底还剩下什么?

如果说这一季的《中餐厅》最大的槽点,莫过于节目组花大价钱请了一堆嘉宾,结果一个会做饭的都没有……

由于这一季没有正儿八经的厨师坐镇,而是把厨房交给一群不会做菜的明星。

每一站节目组都会邀请当地三位厨师,教合伙人们学做当地特色菜,然后临时抱佛脚现做现卖。

节目刚开始,黄晓明就挨个询问厨艺。

事实上人均厨艺水平就像他们所说的一样,把东西做熟,保证大家不进医院。

比如华为二公主姚安娜,将葱认成韭菜,把红色辣椒酱认成是萝卜,就连怎么切黄瓜都要先在网上搜过攻略……

这是来开餐厅,还是来体察民情?

其他嘉宾不会做菜也就算了,毕竟生活中天天以外卖为生的人大有人在。

但最让蝉主感到迷惑的是,连录四季《中餐厅》的黄晓明,连做个番茄炒蛋都会翻车?

好好的经营类综艺,变成了养成系。

其实这种无专业厨师的模式,在《中餐厅》第二季也玩过。

常驻嘉宾大多都会做菜,在正式开业前会为了一道菜反反复复的练习。

而在第五季,专业厨师和材料都准备好了,嘉宾只需要动几下锅铲就行。

看过《中餐厅》的老粉应该知道,揽客任务一直都是痛苦之源。

前三季因为在异国他乡,少了明星光环,合伙人不得不拉下身价和路人讨价还价。第四季虽然在国内,但好歹也挨个上门揽客。

然而这一季,黄晓明和姚安娜先是被“导游”带去特色美食街逛吃了一顿。

临走前,把一个街的商户老板邀请过去,揽客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或者直接打入芒果内部,在公司扫楼“找”客人。

揽客还能用“明星光环”找补下,再看了一眼厨艺,fine。

02

少了烟火气,只剩下满屏的尴尬

如果要问蝉主对《中餐厅》的第一感觉,一定是尬。

除了厨艺问题,还有一个硬伤就是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老实说,蝉主第一次看到嘉宾名单时,还小小吃惊了一番。

老中青演员?有。

流量和国民度?也都照顾到了。

然而事实上,把一群兴趣缺缺的人硬凑在一起,只剩下满屏的尴尬。

第一季的核心人物黄晓明和赵薇,两人多年老友。

第二季赵薇、苏有朋、舒淇坐镇,大家都是互相知根知底的老熟人,在很多事情上不用太多言语,一个眼神全搞定。

在第三季中,黄晓明和和秦海璐、林大厨之间的磨合问题一度为《中餐厅》赚取了不少热度,这也让节目组找到了财富密码——

撕x扯头花戏码。

所以到了第五季,每个人都被早早打上固定人设,再通过后期剪辑故意制造矛盾,从而获取话题度。

然而事实上,黄晓明的憨憨人设在这一季也不管用了,因为除了宁静,其他的小辈压根不敢说话。

每次看正片的时候,蝉主都十分心疼后期,在尬中找有趣,实在难。

赞助商越来越多,合伙人的压力越来越小。

平均每个地方的录制时间7天,但真正的经营时间只有3天,而且每天只经营一顿晚饭,一顿只有8桌。

比起经营餐厅,合伙人更像是“公费旅游”。

经营餐厅?不重要。

做菜?差不多就行了。

最紧要的是开心。

作为一部延续了五季的老牌综艺,《中餐厅》摒弃了的节目初衷——

弘扬中华美食。

而是把目光放在流量身上,无论是选角还是内容,怎么有热度怎么来。

前三季都是在国外录制,人生地不熟,多多少少能看到经营的苦与泪,因为疫情原因节目组不得不转战国内。

虽然借用了房车这个新颖的设定,但每个录制的餐厅依然是固定的,只有中央厨房是在房车上。

没有弘扬美食的任务,没有语言的隔阂,没有赚取启动资金的压力,没有拉客的尴尬,几个人凑足2万块就能开店。

比起开餐厅,更像是豪华大型版的明星过家家,明星玩的开心,粉丝看得开心。

只剩下观众,备受煎熬。

03

“过家家”式的慢综

何时是一个头?

在经历了“慢综艺”的爆火过后,这种由慢综艺升级而来的经营类综艺势头也顺势而起。

比如经营冲浪小店的《夏日冲浪店》、经营音乐餐厅的《奇妙的食光》、经营照相馆的《时光照相馆》。

不是开餐厅就是开客栈,再不济也要开个花店客串一把文艺青年。

综艺的数量确实有了,质量却没上去。

越来越多的慢综习惯把“精致”和“上价值”捆绑在一起,处处强调仪式感,高级感,仿佛不打造一个乌托邦式的慢生活,节目就办不下去。

店铺的选址成了重头戏,首选异国风情的国外旅游圣地,再不济也得在国内挑一片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

滤镜一定要是暖光的,空镜录一大堆,晨光和落日的美景必不可少。

别的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把氛围先营造起来,看完有去打卡同款的冲动。

其次,还得把立意无限拔高。

能不能治愈观众先不说,嘉宾们得先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

比如《小姐姐的花店》,把一群明星拉到意大利去开花店是假,在异国他乡唠嗑吃饭是真。

第一期节目,宋佳和小S两人刚见面,一句“你一点都不爱你自己”,聊着聊着就把小S聊哭了。

《潮流合伙人》换汤不换药,召集一大帮顶级流量拉到东京表参道经营潮流店。

别墅是要超豪华的,店铺是开在黄金地段的,节目组早早准备了一个囤满衣服饰品的仓库。

怎么经营?差不多就行了。

别的我都懂,就是为什么在国外开潮流店,国内明星飞去买单这个操作……

我属实没看懂。

在《亲爱的客栈》中,所谓的客栈更是成了一个空壳,明星那点家里长家里短反而成了核心卖点。

这种处处强调美好的经营式综艺,看似符合小资们的文艺审美,但细细咀嚼过后,顿时索然无味。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烟火气,曾经唤醒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朋友茶余饭后聊聊人生的平淡生活,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终极梦想。

然而如今的经营式综艺却越走越偏,忽略掉创业的酸甜苦辣,一门心思放在了自我感动式的治愈。

撒鸡汤卖情怀,没问题。

但把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综艺,做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过家家”,就别怪观众不买账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