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丈夫传染梅毒的女人,坎坷一生拍成电影,狂揽7项奥斯卡奖
这部电影的女主,原本是奥黛丽·赫本,故事是由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播出后在第58届疯狂斩获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大奖,并在同年拿下了43届金球最佳影片。
在好莱坞黄金年代,这部毫无商业气息的传记类电影,可以说是风头无两,荣誉无限。
电影以爱情、冒险、传记为标签,于1985年在美国上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自传小说为线索延展开,必须要说,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作者本身就像一个传奇。
她生在贵族家庭,但十岁的时候,政治家父亲就用悬梁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小小的她来说,是一个人生的打击,也锻造了她坚毅的灵魂。
成年后这样的不幸依然没有结束,与丈夫去东非经营咖啡园,不光经营不力,频繁受挫,而且与丈夫的婚姻也十分不幸,给她本人的情感生活,增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而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电影《走出非洲》中看到。
电影和小说一样,拥有文学性的浪漫背景,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辽阔寂寞的草原;贫瘠的山峦;以及绚丽的落日。
而与这些美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主人略显悲催的人生,不管是难以启齿的病痛,还是不堪回首的婚姻,都凝聚着一个女人澎湃的情感经历。
17年前的卡伦,是一个极度虚荣的女人。为了拥有贵族头衔,她与另一位性格不羁,对婚姻没有一点忠诚度的男人,选择了合作式的婚姻。
她以为为了贵族的身份,自己能够忍受一切。从繁华的欧洲城市,来到丈夫所在的肯尼亚农场。迎接她的除了黑人奴仆,以及没有一点仪式感的婚礼外,在婚礼当天,自己的丈夫就和别的女人寻欢调情。
甚至于对于农场的经营,他的丈夫也都没有任何贡献,结婚第2天,他就离开家出去远游了。这时候的卡伦,虽然婚前用了合作的方式,为自己寻来了不太靠谱的婚姻,可是作为女人,她对婚姻还是充满憧憬的。
丈夫对自己极不尊重,她还是想尽办法,维系着整个农场的营生。特别是在丈夫去前线后,自己以一个女性之身,穿越了危险重重的非洲大草原,为身在前线的丈夫,送去了补给。
这一举动帮她赢来了很多男人的尊重,连她的丈夫对她也有了改观。可惜就在观众以为,她和丈夫会自此会花好月圆的时候,回到农场的卡伦晕倒了,她被丈夫传染上了梅毒。
她的病情相当严重,而且会导致终身不育,在这个时候,她的丈夫不仅没有安慰卡伦,甚至还说出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卡伦有一个孩子的想法。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是一场极度失败的婚姻。而卡伦极度伤心的卡伦也选择了与他的丈夫分居,让这个男人搬出了自己的农场。
如果说卡伦和第1位丈夫之间的感情,是因为目的而结合,那么她和第2位爱人之间的恋情,则是两个灵魂的吸引。
这位男士是他前夫的朋友,名叫丹尼斯,在第1次见面时,两个人之间就有着磨合和矛盾。
在野外的卡伦被一个雄狮盯上,就在她准备逃命的时候,丹尼斯手持猎枪在旁边守候,他告诉卡伦不要逃跑,但同时却坚持不开枪,让卡伦受惊不小。
最后丹尼斯对卡伦说,自己只会在自卫时,射杀猛兽。这个态度,是电影对非洲这个比较落后的区域表示友好的第一步。
如果说在此之前女主对黑奴进行人性化教育,帮助他们收拾伤口,规划生活,是个人习惯使然。那么这一次男女主的相遇,则是两个对非洲都抱有好感人群的灵魂拥抱,也是整个电影比普通爱情片更高级的意义所在。
当晚三人聚会时,卡伦就用她风趣又有涵养的谈吐,吸引了丹尼斯,丹尼斯走之前,送了她一支笔,希望她能写出更多美好的故事。
卡伦与丈夫离婚后,依然辛苦地打理着咖啡园和农场,就在快要丰收时,却被大火夺去了一切。
这时候的丹尼斯走到了她的身边,他陪着卡伦在草原上游荡,为她洗头,甚至带她进行了第1次飞行,两个人互诉衷肠走到了一起。
很遗憾的是,丹尼尔是一位游子,虽然对卡伦的情感是真的,却不愿被婚姻束缚,也不愿给出任何承诺,卡伦再一次失望了,选择和丹尼斯分手。
但真爱却不允许他们分离太久,在丹尼斯经过思考后,选择回来,他告诉卡伦“等着他飞行回来”,然而这一句就像魔咒,他再也没回来,因飞机坠毁,丹尼斯留在了他最爱的土地上。
这17年,卡伦有“失去”有“得到”,也将自己从一位极度虚荣的贵妇,变成一位受当地白人圈子尊重,也受到黑人敬爱的特殊女人。
即便她后来离开,在非洲的十几年岁月,也承载了她一辈子的所有喜、乐、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