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全国启动 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规模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2-06-27 11:32:29 来源:搜狐

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全国启动 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规模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12月22日下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全国启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东安村举行。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梁范栋,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姚玉和,“我的家乡”项目负责人刘强,爱心企业代表宣亚国际营销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612)副总裁、董事会秘书任翔,爱心企业代表长春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逸夫,爱心企业代表京东中国特产•吉林省助农馆负责人白丽娟,还有来自省市区镇有关部门的同志,“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项目组代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代表,吉林省各民族志愿者代表以及驻吉的中央媒体、省内部分媒体参与了此次会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在乡村振兴国策大背景下,为深入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根据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共青团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方案》指示精神,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发起的,探索公益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到村、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全国性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公益项目。

乡村振兴 公益先行

规模化实施乡村公益 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是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作为总方针之一,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义与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正是面向乡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爱心图书类”、“文艺体育类”、“文化传承类”三类帮扶项目,在国内首次以公益募资形式下沉乡村,通过整合社会力量筹措资金,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村民急需的文体活动、非遗传承、图书阅览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计划”在总结过往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通过社会之力、公益之力赋能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着力于解决:公益计划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能够规模化高效下沉到每个乡村?公益计划如何吸引更多企业更容易、更直接有效的参与乡村(家乡)的建设?

创新依托新时代文明志愿体系、有保障的规模化实施乡村公益。中国有69万余个乡村,不仅规模庞大且地域差异较大,如何规模化、高效化的链接乡村是“计划”首要解决的问题。“计划”探索公益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到村的模式,在省委宣传部门组织保障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规模庞大的志愿者力量及其充足的志愿服务经验和强大的群众号召力,垂直下沉乡村链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委)组织体系建立公益项目、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制定样板引领、全国复制的持续化下沉机制,形成在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化制式文件引导下的可复制化高效运营模式,依据样板经验迅速复制全国,以省为单位实现全国乡村的规模化链接。

公益组合聚力,充分发挥社会之力。乡村振兴、三次分配导向大趋势下,社会企业和个人群体参与乡村振兴、参与乡村公益的需求日益强烈,但由于共建方式、渠道匮乏,共建门槛普遍偏高等原因,社会之力并没有被充分凝聚。“计划”率先实践公益组合“聚力”方式,一方面通过在线上打造国内首个垂直于乡村的互联网资讯平台“我的家乡”APP,汇聚关注中国乡村发展的流量,发动乡情之力,面向社会非特定人群(自然人)进行广泛的公益募资;另一方面,打造实施全国爱心企业乡村振兴公益共建计划,携手全国爱心企业响应三次分配政策号召、捐赠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倡导引领下的围绕村民服务的乡村公益项目,在解决爱心企业CSR需求、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助推乡村精神文明,进而带动乡村物质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如何更有效的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是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一次伟大实践。“计划”单个乡村公益项目募捐金额3000到50000元不等,门槛低、人人都能为乡村公益贡献一份力量。此外,“计划”还将联合更多企业共同发起乡村手机公益课、乡村公益带货等诸多形式的公益行动,让爱心企业、个人能够通过丰富形式的乡村公益参与、乡村商业共建等助力乡村振兴,与“计划”一起完成中国乡村乡风文明的绘画巨制。

全部“计划”周期为2年(2021年5月-2023年5月),将通过各地方省委宣传部志愿服务体系,发动全国2亿志愿服务群体宣传推广,预计惠及全国5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覆盖常驻农村人口约5000万人,总募集资金约2亿元,是目前唯一针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赋能,也将是覆盖区域最广、惠及驻村人口最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精神文明)公益项目。

已有11万村民受益“吉林模式”

下一步,全国乡村星火燎原

“计划”于2021年5月17日完成“计划”合规备案公示(备案号531000001500014572XA21006)并在全国8个省20余个村进行了初步运营测试,期间,得到吉林省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处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于2021年6月开始在吉林全省推广。“计划”根据吉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以边境、少数民族、薄弱地区为重点,选取了吉林省榆树、大安、伊通、乾安、长白等县的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率先开展,仅用50天便顺利完成试点阶段的预期和目标。截止2021年12月,吉林全省已有150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提交公益资金申请(每天陆续增加),其中合规通过的有111个,在爱心企业公益捐赠保障下,百个公益项目将累计赋能乡村群众100,785人,其中爱心图书类公益项目共募集文学名著9套、含农业技术类在内的图书1270本;文化传承类公益项目共募集高跷30副、一得阁墨水40套、画笔50个、泥塑材料100斤;文艺体育类公益项目共募集文艺演出及其他服装类1415套、服装配饰类1698套、铜鼓锣钹及其他演出道具类121套、球类及球类配套用具265套、其他运动娱乐类(含跳绳、哑铃、棋具)用具174套、电子类(含电脑电视、音响、打印机等)76套、办公类用具(桌椅、文具、书柜类)391套。将有力推动乡村精神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

“计划”吉林试点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吉林省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处高效的组织能力、强大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服务素质以及充足的群众服务经验,其次得益于运营、组织和传播三大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运营上,从沟通筹备到组织协调再到标准化管理规范,全面保障运营效率;组织上,吉林方面鼎力支持,派遣专人负责,线上实时沟通、跨区域积极响应,为公益项目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通过省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计划”沟通、申请、评估、合规、执行等全套复合下沉机制;传播上,依托组织保障,乡村基层群众积极响应、自发传播。最终,初步摸索出了公益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链接到村的“吉林模式”。

接下来,“计划”将以全国启动仪式为契机,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结合试点经验快速下沉吉林全省,优先扶持边境、少数民族及经济薄弱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少年宫、乡村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辐射全省市/县辖区乡村组织,全面夯实“吉林模式”,为实现乡村公益的规模化、普惠性提供有益样板和成熟模式。可以预见,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在吉林的样板打造必将对全国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工作起到标杆和示范作用。

公益带动乡村实现“三大链接”

从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不止如此,以公益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是个开始。

“计划”将通过公益事业形成滚雪球效应,全面打通乡村信息链接、情感链接和财富链接,从乡村精神文明到乡村物质文明实现全面振兴。

一方面,“计划”垂直下沉链接全国乡村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一对一公益建设的同时,联动乡村振兴共建平台“我的家乡APP”,通过打造“中国乡村影像工程”、“大国小村· 中国乡村IP品牌线上工程”等,记录中国现代农村的发展变迁,从乡土乡志乡情多领域挖掘乡村人文魅力,展示乡村之美之真。其中,“大国小村·中国乡村IP品牌线上工程”将以图文等形式,讲述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乡村故事,挖掘乡村特色、打造乡村名片,致力于向世界展示69万个新时代的中国乡村。优质内容+全渠道传播方式,全面打通乡村与外界的信息链接和情感链接,让真实的、有灵魂的魅力乡村“走出去”,引发游子和乡情社会群体的情感共鸣,激活他们参与乡村共建公益项目,并为乡村积极贡献智慧、链接资源。

另一方面,公益在带动社会企业加入乡村公益共建的同时,还可带动商业资源依托公益链接的全国乡村基层组织体系,快速下沉乡村,以创新模式结合县乡本地资源共建特色商业体,赋能乡村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创业就业、筑巢引凤实现人才振兴,全面打通乡村财富链接,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建设。

从精神文明建设到物质文明建设,“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将持续发力,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牵头下的多领域齐聚力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