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稻年「超级杂交水稻什么时候研制成功」
12月4日,神舟十四号
载人飞船返回舱在
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据中科院消息,12月5日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研究团队已完成
在中国空间站进行
水稻和拟南芥育种实验,
国际上首次在轨实现
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
成功收获太空水稻种子。
据报道,神十四乘组在轨期间,从7月29日注入营养液启动实验,至11月25日结束实验,水稻和拟南芥种子在中国空间站内经历了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
水稻在问天舱生命生态实验柜通用生物培养模块中完成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不同发育阶段代表性图片。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水稻在太空开花时间提前
水稻在太空中的长势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生长的水稻,其多种农艺性状都与地面有所不同。
其株型在空间变得更为松散,矮杆水稻变得更矮,高秆水稻的高度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水稻在空间开花时间比地面略有提前,但灌浆时间延长了10多天,大部分的颖壳不能关闭。
开花时间和颖壳闭合在保障植物充分的生殖生长、获得高产优质种子方面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将利用返回样品进行进一步分析。
此外,航天员还在空间站内开展了再生稻实验,并获得了再生稻的种子,水稻剪株后仅20天就再生出了2个稻穗。
研究人员认为,这为空间作物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证据,该技术可以大大增加单位体积中的水稻产量,也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尝试的再生稻技术。
空间水稻原生稻和再生稻图片,显示空间稻穗与颖壳张开的表型。
中科院表示,通过长期在轨实验,空间应用系统突破并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获取了大量重要的科学数据,揭示了一批空间实验新现象,并通过地面分析研究,产出了一些初步成果,在国际著名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后续,科学家将继续加快开展新型金属合金深过冷凝固过程研究和热物性参数测量,以获得地面高性能制备工艺关键条件,指导地面新材料制备。
中国青年报(整理:张小松)综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记者邱晨辉)、央视新闻客户端、中科院网站。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