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的日常 当然也离不开文学作品「日常系大文豪」
文/舒念
如果有机会穿越时间和空间,谁不想和一个文豪成为挚友呢?
原本籍籍无名的艾克曼就拥有这样的荣幸,他与歌德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国家。在1823年,他与74岁的歌德相识,并获得了对方的赏识。于是,两人开始了文学上的交往,最终成为挚友。艾克曼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歌德的名字,他将这些日子记录下来,就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的记录从1823年的6月10日开始,艾克曼作为一个贫苦出身的人,一方面想要完成学业,一方面又要维持生活,他拥有绘画和写作的天赋,却迟迟不能全身心地沉浸在创作之中,并且总是缺少一些灵感。就在这时,他去拜访歌德,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歌德。歌德看出了他在迷茫创作中的灵性,于是用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睿智,给了艾克曼许多创作的方向。
世界是如此巨大和广阔,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所以永远不会缺乏作诗的动因。但是所有写出来的诗必须是即兴诗。
塑造一个包罗万象的较大的整体总是困难的,而且人们很少会写出什么完满的作品。
歌德的日常生活中也围绕着文学的创作,书中所记录的只言片语都包含了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所以这本书更是研究歌德乃至德国文学的重要参考。
除了通过这本书了解歌的对文学与诗歌的认识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作为文豪的日常生活。这是全书中最令人艳羡的部分。那个时代的人总是生活在文学与艺术的怀抱当中,他们虽然也会面对生活的拮据与困难,但创作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生活。艾克曼的记录非常详尽,以至于我们能够从中还原出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唯一不同普通的地方就是他与文豪歌德成为了朋友。
在文学创作之外,创作者都有自己生活的状态中,我们阅读一个文学作品,我们总会揣测作者的心理,畅想他看到的世界,揣测他要表达的思想。谁也没有艾克曼这样天时地利的机会,他能第一时间阅读歌德的作品,也能直接与其探讨其中的内容。在这样的时刻,歌德呈现出一种敏锐谦虚与博学的形象,书中的话语仿佛穿透时间,成为歌德与我们的面谈。
在阅读《歌德谈话录》的过程中,我甚至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感动,因为这本书中所呈现的真实,也因为书中所呈现出的对文学的热爱,不仅是歌德,也是艾克曼,如果不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又怎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呢?而我们说自己热爱文学、热爱阅读,又是否能坚持多年的关注与记录呢?文学原本就是一种积累,对生活的积累和自身思考的积累,我们很难要求文学的即时回报,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学的价值降低了,当我们读到这样一本厚重的书的时候,其感动依旧令人难忘。#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