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象文学网「国内女作家」
“象州女作家”作品之二十八:读书时光
◎黄燕莉
当年,我有幸参加象州县2014年写作培训班暨《热泉》笔会,几位资深的写手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都无一例外说写作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我当时就觉得羞愧难当,我真的好久没好好读书了,难怪写作与我渐行渐远。其实,在此之前,我自诩也算是个爱读书之人。
我出生在80年代,家中不算宽裕,可供阅读的书更是寥寥无几。但读小学时,我对阅读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图文并茂的连环画。那时堂哥家有不少连环画,我一有空便往他家钻。《薛仁贵东征》《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我都爱不释手。有些特别感兴趣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还觉得不过瘾。舅舅是一名小学老师,外婆家最吸引我的就是舅舅阁楼上的一堆书。现在细细想来,其实那时看的都是一些小学教学用书,可我却读得津津有味。
上了中学,同宿舍有一位女生和我趣味相投,都热衷看言情小说。席绢、席慕容、于晴的言情小说是我们的最爱。她经常到外面借书,一次借十几本,我们便挑灯夜读,有时上课也忍不住偷偷地看。
一次上品德课,我把品德书竖着放,偷偷看起了席绢的《独自去偷欢》,不知不觉沉迷于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中。不知什么时候,老师突然把我的书给没收了。我懊恼至极,但也无可奈何。课堂上看行不通,我就另找途径,后来发现中午休息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于是,别人中午养兵蓄锐,我却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偶尔,我也会读读武侠小说,金庸的《碧血剑》《书剑恩仇录》,梁羽生的《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从中领略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体会武侠英雄的恩怨情仇,儿女情长。不过,那时读书多是不求甚解,大多走马观花。
读中师时,学校的图书室是我最好的去处。那里藏书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读物应有尽有。即将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为了避免走弯路,我更热衷于介绍专业知识的书籍,如《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等,里面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案例互融相通,专业、实在、可信,为我踏上从教之路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初为人师,教育教学方法都需要学习,加上要征订党报党刊,久而久之,我的目光便锁定了《桂中日报》“桂中教苑”这一版块。它作为桂中地区教坛动态的活窗口,集教研、德育、教学杂感等于一体,备受我的青睐。“桂中教苑”中鲜活而成功的案例为我指引方向、指明道路,让我受用无穷。期间也散读一些名家的作品,如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书读得越来越少,纸质阅读更是微乎其微。充其量也就读一些杂志、故事会等流行书及快餐书,口味也被熏重了。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无缘长篇小说了。不单少了闲暇,更重要的是少了心境,没有了与之匹配的动机和好奇心,没有了全力以赴、如饥似渴的状态。因此,不得不承认,我对此无能为力。
其实,读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质上滑过,就像和一个好朋友对坐品茶,氤氲袅袅,内心会很平静。而浏览网页或看电子书籍时,你只想快速掳取信息,一切在急迫中进行,像口渴之时的牛饮,不知其味。
写作培训班让我重温了读书的美好时光,重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让我们一起留住读的习性吧!让阅读提升我们的心灵视力,滋养和愉悦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