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高速\\「青藏铁路护路人」

2024-03-03 08:35:40 来源:搜狐

穿越腾格里沙漠腹地的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新华社银川9月25日电(记者马思嘉)沙漠中传来铁锤敲击声。62岁的蒋寨福高举长柄铁锤,将绿色铁杆一寸寸敲入沙子底下30多厘米,直到大力拉扯铁杆也不会晃动。

“不累,就是晒得很,你看我这包里装的全是水。”蒋寨福指着立在沙丘上的黑色旅行袋说。他是附近村民,农闲时出来打零工赚钱。

一根铁杆他平均要敲击16下,几排越过沙丘、延伸到远处的铁杆将被装上结实细网,形成“围墙”,保护正在建设的宁夏首条沙漠高速公路——乌玛高速公路不受风沙侵袭。

这条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将连接内蒙古乌海市和青海玛沁县,其中有18公里路段要穿越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腹地。这段沙漠高速公路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

1958年,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穿越中卫市。在风沙肆虐的沙漠修建铁路,当时并无国际先例可借鉴。参与铁路设计的苏联专家曾预言,最多不过30年铁路就会被风沙掩埋。

如今,这条铁路仍在使用,火车如绿色钢铁巨龙般呼啸而过,两边的麦草方格里长出片片绿意。

治沙工人在穿越腾格里沙漠腹地的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麦草方格,这一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的传统治沙模式,时隔60多年,又被用到乌玛高速公路的防沙工程中。

“包兰铁路也得年年维护,我之前就在那边补扎麦草方格,已经扎了七八年了。” 48岁的黄德有说。他是中卫市常乐镇刘营村村民,和妻子以及其他12位经验丰富的村民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附近扎草方格。

穿粉色罩衣、戴粉色格子头巾的袁玉香怀抱一把麦草,边后退,边麻利地将麦草横撒在跟前的沙地上,和周围的妇女有说有笑。她的丈夫将铁锹插进麦草中央,脚用力一踩,麦草两头就立了起来,形状像字母“V”。

“这种活一般都是夫妻搭档,默契度高,干得快。”袁玉香说。不到五分钟,他们就扎完了一行。等所有横排的都扎完了,他们开始扎纵向的,用脚步丈量,扎出的草方格都是一米见方。从高空俯瞰,草方格如棋盘般将沙子牢牢困住。

在黄德有的记忆里,曾经沙漠里几乎见不到动物。如今,鸟群不时从草方格上空飞过。“第一年扎下草方格,播下草籽,只要下雨,第二年草就长起来了,第三年就完全绿了。”黄德有说,草方格治沙很厉害,这些年家乡的风沙少了很多。

说起家乡的麦草方格治沙,这些村民都会露出骄傲的笑容。

接送他们的司机李明说,他们每天早晨五六点从家中出发,到沙漠腹地开始工作,每天要用掉五六吨麦草。由于中午只有1个小时休息时间,他们干脆在沙漠里吃饭、休息。

治沙工人在沙漠里吃午饭。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正午,太阳将沙漠烤得炙热,李明开车将工人们拉到下午要扎草方格的那片沙丘。袁玉香从包里拿出早上在集市买的灯笼椒和馍馍,和丈夫一起就着当地特色农产品硒砂瓜吃了起来。老汉刘占旗吃完自带的饭菜后,在沙地上铺了块毛巾,将外套卷成枕头,惬意地躺下抽烟。

“在乌玛高速生态防护体系中有近一半的区域都使用了草方格,这种环保、廉价的治沙方式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何明珠说。

作为一名科技型“护路人”,何明珠和其他科研人员研究高速公路防沙的新材料、新技术,如微生物菌肥、新型沙障材料、植保无人机飞播技术等,并将它们运用到此次的公路防沙中。

“由于新技术的运用,这条沙漠高速公路的防护带比包兰铁路防护带窄了50%左右,更少占用沙漠资源。”何明珠说,此次公路防护带还设置了生态景观带,让防沙屏障成为沿途风景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